随着今年春晚舞台上身穿红花袄、手转红手绢扭秧歌的机器人火爆出圈,人形机器人不仅迅速成为业界关注热点,还吸引了锂电等多领域企业广泛布局。例如,亿纬锂能近日表示,公司已经接洽几家头部人形机器人客户及车系客户需求,主要产品涵盖人形机器人、机器狗。
人形机器人市场快速扩容,在为锂电池打开新增长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苛的技术要求。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随着锂电池技术持续迭代,高能量密度、长续航和快充等性能进一步改进,锂电池有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更大突破,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锂企纷纷涉足
人形机器人作为一种高度智能化的产品,其应用场景正加速从工业制造向家庭服务、医疗护理、教育培训等领域快速扩展。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32.7%;到203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00亿元。
锂电池是人形机器人重要的动力源,面对广阔市场前景,目前已有多家电池企业涉足该领域。近日,由盟固利新材料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通过人形机器人领域验证,依托材料体系与工艺技术创新带来的高倍率性能突破,助力战略合作伙伴江苏天鹏电源斩获人形机器人领域新订单。
今年2月,当升科技公告称,公司与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动力、储能、低空及AI、机器人等领域锂电池用三元材料、钴酸锂、磷酸(锰)铁锂等产品的原材料供应链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同月,欣旺达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香港欣威拟与普通合伙人Rockets Capital签署《合伙协议》,并共同投资于Rockets Capital Mars L.P.(以下简称“合伙企业”),该合伙企业将全部出资投资于一家致力于工具电动化和机器人化的高科技公司。
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龙志强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动力电池经过十余年发展,增速已有所放缓,人形机器人将对锂电池需求起到进一步带动作用。未来,锂电企业与人形机器人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将逐步深化,并日益紧密。
性能要求严苛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传统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领域,人形机器人对锂电池产品提出更为严苛的性能要求。
据了解,当前多家人形机器人产品存在“续航时间短、充电时间长”的问题,由于内部空间受限,电池体积无法无限扩展,需要在较小体积和重量内提供足够能量,以保证机器人长时间运行并完成各项复杂任务。另外,电池安全性和稳定性也至关重要,需具备完善的过充、过放、过热保护等功能。
“一般来说,一台人形机器人的重量大概在60至70公斤,相当于一个正常成年人体重,一旦断电、故障或跌倒,可能会对周边人群造成碰伤等。并且,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耗电量也将进一步增加,会使电量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龙志强表示。
龙志强指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锂电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为高镍三元电池和固态电池。其中,高镍三元电池能量密度较高,能够减少电池体积和重量,提高机器人带电量,但与中、低镍电池相比,其安全性相对较低。而固态电池则以卓越的安全性脱颖而出。
有业内人士表示,固态电池或是与人形机器人最为适配的产品之一。“固态电解质具有不易燃、无腐蚀、不挥发等特性,可解决液态电池存在的内部漏液、短路等安全隐患,降低电池起火、爆炸等风险。同时,固态电池的长循环寿命也能够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提到,“现在固态电池生产工艺尚不成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废品率较高,距离大规模量产仍需时间。”
完善监管体系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固态电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续航和安全问题,但距离人形机器人的动力需求仍存在差距。按照目前计划量产的固态电池计算,能量密度最高只能达到现有电池的1.5至2倍,意味着人形机器人仍难以实现全天候待命。
在受访人士看来,如何在兼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同时实现技术平衡,将是锂电池技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展的关键。未来,锂电企业需不断投入研发,提升锂电池的性能,以满足机器人市场的需求。
“今年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元年,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产业各方应给予足够的包容性,允许一定的试错空间。”龙志强建议,“锂电池本身属于危险品,以往电动汽车等大电量产品多用于室外,人形机器人则主要应用于室内场景,如养老院等,因此保障安全至关重要。另外,相比于手机、扫地机器人等带电量较小的产品,人形机器人的安全隐患也更大,可以针对机器人用锂电池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完善监管体系,确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龙志强预计,2025至2026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将主要处于产品迭代与技术完善过程中,为后续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到2027年,行业将进入上量阶段,应用场景将进一步丰富;2030年后,人形机器人市场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随着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扩展,其锂电池需求量也将大幅提升,成为锂电池行业的重要增长点。
长江证券指出,随着老龄化加剧、人力成本上升,人形机器人在多场景的应用需求将持续增长,国内外企业软硬件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持续扩大,规模化商业应用有望加速落地。
来源:中国能源网
原文链接:https://www.cnenergynews.cn/guangfu/2025/04/01/detail_20250401207319.html